• 学校简介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详细]

    历史沿革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详细]

    学校章程
    学校弘扬百余年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秉承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坚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育人传统,践行“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遵循“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坚守“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的华农品格,彰显“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与传统农科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详细]

    学校领导
    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详细]

    组织机构
    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详细]

    信息公开
    [详细]

  • 本科生教育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勤奋务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能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人才。坚持价值引领,深化“五育融通”,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坚持通专融合,注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全人教育,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通,促进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内在联通,构建通专融合课程体系。[详细]

    研究生教育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53年,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快速发展,进入到当前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第一个果树学博士。一甲子筚路蓝缕,半世纪砥砺前行,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我校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2000余名高层次人才。[详细]

    国际生教育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我校坚持“质量优先、优化结构、特色发展”的原则,主要围绕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招收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我校来华留学生以学历生为主,其中博士生约占70%,硕士生约占30%。目前,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留学生在我校求学深造。[详细]

    继续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以开办政府管理部门的短期培训班为主。1960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开启了学校高等农业函授学历教育办学历史,函授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学校获批成立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学院分院。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10余个。[详细]

  • 科学研究
    学校科研工作最新进展[详细]

    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依托传统优势农科,理农结合培植发展生命科学,通过交叉培植、整合集成、发展巩固、带动提升,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科。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等多学科相协调,学科优势特色明显,新兴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格局。[详细]

    学术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科发院期刊中心2019年5月成立,负责《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养殖与饲料》《湖北风景园林》等中文期刊、英文期刊Animal Diseases的编辑出版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服务Crop and Environment 和Molecular Breeding出版工作。[详细]

    社会服务
    农,天下之大本也;中国,农之大国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自创立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优良传统,“兴学、富国、利农”的价值追求,自觉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历经百二十年而弦歌不辍。[详细]

  • 本科生招生
    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长期发展,学校已形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的格局。学校现有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收普通本科生4900名,包括普通本科、艺术类、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等招生类型。[详细]

    研究生招生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学校在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兽医博士、生物与医药博士);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具有农业、兽医、风景园林、工商管理、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林业、应用统计、翻译、机械、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法律、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会计等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资格。[详细]

    留学生招生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国际学生登录以下系统可以进行报名申请、结果查询和在校信息查询等。[详细]

    继续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以开办政府管理部门的短期培训班为主。1960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开办农学、牧医两个专业的大专函授班,开启了学校高等农业函授学历教育办学历史,函授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学校在籍函授学历教育学生达到1700余人。“文革”期间,学校函授学历教育仅保留部分短训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恢复和迅速发展。[详细]

    本科生就业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专门负责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致力于为在校生、校友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指导、咨询与服务,内容包括就业创业与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就业创业能力辅导培训与活动实施、职业咨询与就业派遣服务、就业市场培育拓展与校园招聘组织实施等。[详细]

    研究生就业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负责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本着搭建平台、服务学生、促进就业的工作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引导毕业生就业创业,为我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专门指导和优质高效服务。在指导中心和学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输送的毕业生得到了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详细]

  • 科技合作
    与120多个国外(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 现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其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湖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3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4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主要合作的国别或地区是美国、欧盟、新西兰、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埃及等。[详细]

    国际合作
    与120多个国外(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 现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其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湖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3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4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主要合作的国别或地区是美国、欧盟、新西兰、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埃及等。[详细]

  • 校园风光
    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详细]

    校园生活
    学校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已建立了90余个社团。学校有丰富的科普、体育、文化场馆设施,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发展、素质拓展、职业导航、文艺娱乐等职能。。[详细]

    校园地图
    校园地图提供了详细的导览,帮助学生找到各个建筑、设施和景点。无论是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还是餐厅,地图上都标注了具体位置,并附有清晰的路径指引。[详细]

    实用信息
    我校共有校园观光车15辆,分为两条线路,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进行规范化运营,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便捷的校内交通服务工作。[详细]

【光明日报】“这一课,凝结了千言万语”
时间:2024-07-08 来源:

分享


QQ截图20240708094317

6月29日,毕业生在参加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生学位授予仪式。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6月29日,毕业生在参加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生学位授予仪式。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6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在农机花车前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6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在农机花车前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当夏日的阳光最热烈的时候,就是毕业的时刻。同学们整理行装,依依不舍,告别的歌声、笑语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在说——珍重,此去一别,再见或是经年之后,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大家拼搏奋斗、挥洒汗水的舞台。

他们在说——期待,数十年寒窗苦读,如今身怀才,始出征,民族复兴大业正待我辈添砖加瓦。

他们在说——纪念,相聚还历历在目,告别已近在眼前,终于走到了临别时刻。

在这临别的时刻,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课,是仪式感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位授予仪式上,一位行动不便的博士生艰难地推动自己的轮椅。校长林尚立果断走下仪式台,来到学生身边为他“拨穗”。

在南京大学,本科生汤之雯刚刚在运动中受伤,同样需要轮椅出行的她想要放弃最后的“拨穗”环节,辅导员却早早为她安排了志愿服务,由志愿者推她走到台前。“一个都不能少,是临别时刻的仪式感。”汤之雯告诉记者。

在中央民族大学,此前因跳蒙古舞《奔腾》走红的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再次起舞;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们一同唱起《祝你一路顺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夏强现场演唱《如愿》,为学生们壮行。

“这几天,我总是被老师们的柔软感动到落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四毕业生张宇晴告诉记者,“对于学术,他们一丝不苟;毕业季到了,老师们又把所有的温柔和深情都捧了出来。这样的宽严相济,让我感觉我们不是师生,而是亲人。”

在毕业季一幕幕的感人瞬间里,还有哪些值得铭记的?

北京大学为毕业生准备了校园“慢门”拍照,定格下繁忙生活的温馨一刻。

山东大学为毕业生准备了“山魂海韵”拼图,组合成同学们圆满的青春岁月。

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典礼时突然下起大雨,学校老师上前为正在发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代表王优撑伞。

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典礼上,毕业生毛文婷为女校长簪花戴云肩,诠释中国毕业生的浪漫。

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上,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全体老师起立,目送毕业生离场”。

这一课,是立德树人

不少高校毕业季有特殊的德育答辩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大四毕业生周洋已经拿到了保研北京师范大学的通知书,在德育答辩上,四年求学的甘苦化为一个个小故事,“终于笑着说了出来,这一天,我们笑着哭着,为难忘的求学经历暂时画一个句号。”

近日,南昌工学院毕业生何雨薇也顺利通过了自己的德育答辩。四年时光,她最大的感受是“脚踏实地”,“要一步一个脚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得多了都是问题,做得多了都是答案”。

“科创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从失败中汲取力量。”在德育答辩时,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毕业生王源昕颇有感触。通过王源昕的分享,大家了解到,同学们“个个是小能手”——他们中有人加入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队;有人投身机甲大师赛;有人从一门选修课开始深入钻研机器臂设计,在一个个比赛中“斩获满满”。从2003年开始,德育答辩已成为北京理工大学思政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也成为毕业季学生回顾求学生涯点滴,坚定理想信念、描绘未来蓝图的充满仪式感的环节。

这一课,是不负时代

校长演讲是毕业季的重要内容,不少演讲都被总结成了金句,被网友们“划了重点”。

长江大学毕业典礼中,大雨倾盆,校长刘勇胜临时采用“极简版”致辞,他希望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烈日还是风雨,都能从容应对、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西南大学校长王进军则寄语毕业生“希望同学们能化作一颗善良的种子,在平凡的位置上,在并不总是‘惊天动地’的工作中,去传递真善美的力量”。

江西财经大学校长邓辉回顾同学们四年的学习生活,希望他们“在强国建设的赛道上具身应对、挺膺担当,成为砥柱中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则希望同学们铭记“引领千千万万人大学子风雨兼程走过千山万水、一路向东、一路凯歌的伟大旗帜——陕公精神”,因为它“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镇校之宝,也成为人大学子的立身之本”。

念兹在兹。

“这一课,凝结了千言万语。”当下课铃声终于响起的时候,1170万名高校毕业生将迈入人生的新赛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相信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锐说的那样:“希望同学们能够将个人的抱负与真正的价值相连接,无论未来身处何处,面对何种人生境遇,都能凭借卓越的智慧、坚强的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探寻心之所向,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星空。”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