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简介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详细]

    历史沿革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详细]

    学校章程
    学校弘扬百余年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秉承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坚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育人传统,践行“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遵循“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坚守“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的华农品格,彰显“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与传统农科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详细]

    学校领导
    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详细]

    组织机构
    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详细]

    信息公开
    [详细]

  • 本科生教育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勤奋务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能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人才。坚持价值引领,深化“五育融通”,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坚持通专融合,注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全人教育,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通,促进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内在联通,构建通专融合课程体系。[详细]

    研究生教育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过69年历程,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快速发展,进入到当前的内涵发展阶段,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第一个果树学博士。一甲子筚路蓝缕,半世纪砥砺前行,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5000余名高层次人才。[详细]

    国际生教育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我校坚持“质量优先、优化结构、特色发展”的原则,主要围绕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招收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我校来华留学生以学历生为主,其中博士生约占70%,硕士生约占30%。目前,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留学生在我校求学深造。[详细]

    继续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以开办政府管理部门的短期培训班为主。1960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开启了学校高等农业函授学历教育办学历史,函授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学校获批成立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学院分院。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10余个。[详细]

  • 科研进展
    学校科研工作最新进展[详细]

    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依托传统优势农科,理农结合培植发展生命科学,通过交叉培植、整合集成、发展巩固、带动提升,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科。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等多学科相协调,学科优势特色明显,新兴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格局。[详细]

    学术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科发院期刊中心2019年5月成立,负责《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养殖与饲料》《湖北风景园林》等中文期刊、英文期刊Animal Diseases的编辑出版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服务Crop and Environment 和Molecular Breeding出版工作。[详细]

    社会服务
    农,天下之大本也;中国,农之大国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自创立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优良传统,“兴学、富国、利农”的价值追求,自觉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历经百二十年而弦歌不辍。[详细]

  • 本科生招生
    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长期发展,学校已形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的格局。学校现有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收普通本科生4900名,包括普通本科、艺术类、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等招生类型。[详细]

    研究生招生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学校在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兽医博士、生物与医药博士);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具有农业、兽医、风景园林、工商管理、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林业、应用统计、翻译、机械、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法律、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会计等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资格。[详细]

    留学生招生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国际学生登录以下系统可以进行报名申请、结果查询和在校信息查询等。[详细]

    继续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以开办政府管理部门的短期培训班为主。1960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开办农学、牧医两个专业的大专函授班,开启了学校高等农业函授学历教育办学历史,函授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学校在籍函授学历教育学生达到1700余人。“文革”期间,学校函授学历教育仅保留部分短训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恢复和迅速发展。[详细]

    本科生就业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专门负责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致力于为在校生、校友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指导、咨询与服务,内容包括就业创业与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就业创业能力辅导培训与活动实施、职业咨询与就业派遣服务、就业市场培育拓展与校园招聘组织实施等。[详细]

    研究生就业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负责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本着搭建平台、服务学生、促进就业的工作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引导毕业生就业创业,为我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专门指导和优质高效服务。在指导中心和学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输送的毕业生得到了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详细]

  • 科技合作
    与120多个国外(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 现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其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湖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3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4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主要合作的国别或地区是美国、欧盟、新西兰、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埃及等。[详细]

    国际合作
    与120多个国外(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 现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其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湖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3项,NSFC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4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主要合作的国别或地区是美国、欧盟、新西兰、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埃及等。[详细]

  • 校园风光
    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详细]

    校园生活
    学校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已建立了90余个社团。学校有丰富的科普、体育、文化场馆设施,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发展、素质拓展、职业导航、文艺娱乐等职能。。[详细]

    校园地图
    校园地图提供了详细的导览,帮助学生找到各个建筑、设施和景点。无论是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还是餐厅,地图上都标注了具体位置,并附有清晰的路径指引。[详细]

    实用信息
    我校共有校园观光车15辆,分为两条线路,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进行规范化运营,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便捷的校内交通服务工作。[详细]

【言论】把握党代会报告的四重逻辑
时间:2024-12-02 来源:

分享


中国共产党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讯员 侯国涛 摄)

11月30日,备受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闭幕。大会擘画了未来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2.0方案。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关键在于深刻领悟党代会报告主要内容、精神要义和实践路径。笔者认为,准确把握报告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创新逻辑、实践逻辑、精神逻辑是学懂、弄通、做实的基本前提。

把握历史逻辑,赓续华农文脉、学脉与史脉。

办学治校,根植于历史。从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到本次党代会提出“奋力谱写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华章”目标,这既与历史一脉相承又体现发展创新。他们共同落子新世纪之初“三步走”的历史框架之中,共同构成迈向教育强国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一张蓝图干到底”,不忘本、不弃志、不丢魂,一以贯之坚持办学初心,这就是学校发展的“大历史观”。若以报告为起点,追溯到建校早期,“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办学思想仍然在不断丰富和延展,“宏农学、扬国光”办学理想、“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精神仍然在报告中得以传承。

洞悉历史发展、把握历史逻辑方能坚定历史自信、争取历史主动、形成历史自觉、创造历史业绩。

把握创新逻辑,让“高”“新”“严”“强”成为执着追求。

“数智教育”“美育浸润”“学科筑峰”“卓越硕彦”“启源探微”“要术开物”“智融未来”“固基领航工程”“雁阵工程”“狮山大先生涵育工程”……研读报告,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不断涌现,高格局、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跃然纸上,这是时代使然,也是创新使然。

“以质图强,融创致新”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质”的导向、“强”的抱负、“融”的思维、“创”的驱动,以“图”和“致”作谓语动词,彰显奋斗姿态,以“质”和“强”为目标导向,激励师生员工卓尔不群、勇毅前行,向着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不断砥砺奋进。

创新是根本逻辑、基础逻辑、首要逻辑,不但是报告内容创新,更是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需要长期坚守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把握实践逻辑,把“路线图”变成“实景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党代会报告对未来一段时间进行了科学、系统、全面谋划,7项重点任务、8项行动、提升8个“力”、13项计划、5项工程,既给路线目标又出行动方案,既树立“过河”目标,又找寻“过河”的“桥”和“船”,搭建了未来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以此为指引,报告提出了可量化目标、可细化指标,为任务分解与落实提供了遵循,为建成一流大学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代会报告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关键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千钧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强大的“实践力”和“行动力”。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实践中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党代会提出系列目标和要求,是把“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的必然向度。

把握精神逻辑,砥砺华农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诚如代表们所言,报告立意高远、内容丰富、催人奋进,报告投射的是华农自信与华农精神。报告中,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旗帜鲜明地拒绝低水平的重复、支持有价值的冒险,反对平庸的“成功”、包容有意义的“失败”。“闯创精神”“奋斗精神”“融创精神”“团结精神”……华农人特有的精气神透过字里行间传递出来。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谱写新的历史华章恰逢其时。“新华章”之“华”,是中华之“华”,立足“民族复兴,华农何为”;“新华章”之华,是华农之“华”,落实“全球视野,本土行动”;“新华章”之华,是华丽之“华”,直指“建成一流,谱写华章”。报告将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团结一致、奋力前行的“真底气”和“源动力”,立足岗位,种好“责任田”;强化担当,当好“头雁阵”;增进融合,弹好“协奏曲”。

历史新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新华章,在不懈奋斗里抒写。让我们团结起来,把握四重逻辑、永葆前行定力,敢打头阵、勇当尖兵,把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努力做出无愧新时代的新业绩!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