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
导航
Cinque Terre
首页 · 影像华农 · 正文

邓秀新:以真情压实科教扶贫责任 用实干铺就深山致富道路

编者按:作为国际知名的果树专业科学家和农业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邓秀新教授一直以促进贫困地区广大果农脱贫致富为己任。

多年来,他以推动柑橘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科技引领—构筑体系—培植基地—培育人才”,通过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科技问题,提升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推动柑橘产业健康发展,将研究成果谱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果农增收、农业增效,特别是支援老区库区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此全国扶贫日之际,南湖新闻网刊出邓秀新校长扶贫事迹,以飨各位读者。

筑体系,供支撑,助力百姓脱贫致富

2008年年初,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曾让无数人的回家之路异常艰难,可邓秀新却在此时走出温暖的家,随身携带GPS在灾区跑了一大圈,调研灾情、制定科学抗灾和生产自救方案,行程数千公里。

在邓秀新的调度下,于2007年组建的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在雪灾来临时就有序的运行着,形成了一张从技术研发中心到各柑橘主产区的灾情监控和应急处理网络。

交通初步恢复后,柑橘体系的科学家按照分片负责、有求必应的要求,22位岗位科学家,13个综合试验站站长分别对湖北、湖南等受灾柑橘园进行调查,并开展现场培训和指导。通过一个站联系3到5个县,一个科学家联系一个产区的组织模式,在灾后恢复中形成了一个技术支撑网络,将灾害减少到了最小的程度。

春节前后,邓秀新就这样一路雪、一脚泥地在抗灾第一线奔走了8天。

其实,这样的千里辗转对邓秀新来说是家常便饭。生长在农村的邓秀新对农民有着朴素的情感,他把农民当成是自己的朋友。

自2000年以来,邓秀新先后30余次到贫困县较多的赣州,跑遍了赣州主要果园,20余次到湘南地区指导我国脐橙基地建设。

“我们认为赣州应该坚定信心,发展我们国家最急需的脐橙。”邓秀新认为,发展脐橙可以减少外国冲击,做好了可以给赣南这片红土地上的老百姓一个产业依靠。“我们把我们的观点讲完以后,大家统一了认识”

事实证明了邓秀新的判断。

20余年持之以恒从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到病虫害防控,再到产后处理,邓秀新组织专家团队到赣州实地指导,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建立起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脐橙基地,年产量达到150多万吨。

对基地建设一些关键性环节,如无病毒良繁体系建设、缺素症矫正、病毒防治以及宏观布局等方面尤为重视,邓秀新通过栽培筛选出的‘纽荷尔’脐橙等新品种并配套无病毒预植大苗定植等新技术,使定植后第三年即投产,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不仅有效应对了加入WTO后我国柑橘特别是脐橙面临外来产品的冲击问题,而且实现了高产优质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目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赣州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柑橘产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3万种植户、68万果农因种植脐橙受益,亩产值超万元,赣南脐橙的“品牌”已在全国甚至海内外市场占据了相当份额。脐橙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拉动了整个赣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赣州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邓秀新也切身体会到当地百姓生活的变化:“前几年去赣南给农民讲课,很多人骑自行车来听课,后来,他们骑摩托车来听课,而现在很多人是开小车来听课。”

领前沿,助进步,增强农业造血能力

邓秀新一直强调要通过开展科技前沿研究,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增强农业“造血”能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增添不竭动力。

他带领的团队研究水平稳居世界前列,在柑橘种质资源和组学技术平台方面的研究水平已处于国际前沿。鉴于其对国际园艺科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和重要学术影响,他先后荣获美国园艺学会 “国际杰出园艺学家”奖(2011)和国际柑橘学会会士(2012)称号。

他在我国率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先后选育了‘华柑2号’、‘早红’脐橙等新品种,引进并筛选了‘纽荷尔脐橙’、‘红肉脐橙’等品种,促进柑橘主产区品种的更新换代。

华柑2号’和‘纽荷尔脐橙’等已成为主栽品种,在三峡库区、赣南、湘南及其他柑橘主产区共推广300余万亩,约占我国同期新增柑橘面积的1/3,助推我国柑橘良种率由上世纪末的不到50%提高到90%。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有效解决了所在贫困地区10多万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对长江三峡、清江流域、丹江口库区等地的生态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

特别是秭归等县示范推广晚熟脐橙品种及“留树保鲜”栽培技术,实现“一树脐橙红到春”,有效延长了脐橙鲜果采收期,大幅度提升脐橙种植效益。

邓秀新向记者解释:“中国的柑橘结构,从技术的支撑来讲,可以实现7月20号左右上市,到第二年的6月份都有鲜果,基本上一年四季在树上都有果。”

此外,邓秀新带领团队研发和示范推广的温州蜜柑“覆膜增糖”和“交替结果”技术,显著提高了湖北夷陵、当阳、宜都等产区柑橘果实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邓秀新将科研课题与柑橘产业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无偿地提供给百姓。他情系产区,放眼世界,多途径引资引智帮助产区发展柑橘。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各个柑橘产区。每到一地,他总是深入田间地头培训干部和农民,为橘农现场解决技术问题,为干部更新产业发展观念。

三峡库区山高路险,1999年,他和其他专家到宜昌太平溪做试验回来,吉普车转弯时失控,前面2个车轮已飞出道路悬在空中,得益于路边的一棵松树卡住,车没有翻下去。

“我们跟三峡库区有缘,老天爷还留着我们为柑橘做点事”。回想起当时的险境,邓秀新平淡地说。

扩瓶颈,广设站,扩大经济社会效益

针对柑橘产区黄龙病严重威胁柑橘生产的问题,邓秀新带领团队在福建永春芦柑种植区研发示范“疫区芦柑种植新模式”。

这种模式已推广2万余亩;集成建立的无病毒预植大苗定植技术,比传统种植提前1到2年投产,已成为我国南方黄龙病疫区柑橘园重建的核心技术。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作处处长李莉在现场查看后表示:“感觉比较震惊!没想到永春这几年柑橘黄龙病防控搞得这么好,好像过去根本没有发生过黄龙病似的,跟一个新的产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留树保鲜辅以及树冠覆膜技术有效解决了冬季低温导致落果等直接影响农民增收问题,目前在广西阳朔金柑种植区、四川橙类种植区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

针对制约地方产业扶贫和柑橘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邓秀新先后在云南、广西、福建、江西等偏远柑橘产区设立院士工作站以及校外科研基地,亲自指导基层技术骨干开展研究和技术服务,提升了地方精准扶贫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2012年,邓秀新在云南成立院士工作站。建站以后,他多次到站指导和调研,听取工作站工作进展汇报,集中帮助解决技术生产难题,并利用实验室的技术平台优势为产区提供样品检测服务,助力当地柠檬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在集约化柠檬生产基地进行示范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依托柑橘产业,带领傣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通过院士工作站,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边民和谐和边疆稳定,该院士工作站获2013至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奉献”活动创新团队。

福建琯溪蜜柚院士工作站2012年建站以后,果农人均收入比建站前增加2800余元。工作站获2014年度福建省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2016年度全国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

把方向,谋战略,提升产业扶贫能力

邓秀新十分注重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以顶层设计推动产业进步,提升产业扶贫能力。十多年来,先后牵头制订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五园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制订多个柑橘主产县市产业规划。

自2010年起,通过汇总分析全国柑橘产区的调查数据,亲自编写《全国柑橘产量预测和销售形势分析报告》,为国家和地方掌握产业形势和销售措施提供真实准确预报资料。

2016年,邓秀新组织制订农业部《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实施方案(柑橘)》,并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西省信丰县、福建省平和县、重庆市奉节县等13个示范县启动实施,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通过研究国内外柑橘产业和市场,提出建设“赣南——湘南——桂北”甜橙产业带和优化三峡库区品种布局的战略建议,被农业部和地方政府采纳,并纳入了国家和地方产业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邓秀新作为校长和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一起担任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动融入全国脱贫攻坚大战略,积极承担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8部委安排的定点扶贫建始县任务,亲自到建始调研指导,领导实践了“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5年来,建设县成功培育魔芋、猕猴桃和山地蔬菜等5个过亿元的产业,景阳鸡等5个过2000万元的产业,10个产业新增产值9.43亿元,带动建始12983户共48171人脱贫。学校先后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调研会上作典型发言。

谈到农业扶贫,邓秀新说,“一定要用心、务实、不作秀,一定要善用科技智慧的力量求实效。”

校报记者 陶桑